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心血管病学进展》 > 1999年第6期
编号:10206416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http://www.100md.com 《心血管病学进展》 1999年第6期
     作者:余义鹏 吴赛珠

    单位:余义鹏 武汉市蔡甸区新农医院, 湖北 武汉 430101;吴赛珠 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心内科, 广东 广州 510515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进展990603 文章编号:1004-3934(1999)06-0327-03

    中图分类号:R589.2

    文献标识码:A

    Early Diagnoses and Treatment of Familial

    Hyperchlesterlolemia

, 百拇医药
    YU Yi-peng1, WU Sai-zhu2

    (1.Wuhan Caidian District Xinnong Hospital, Hubei Wuhan 430101; 2.department of Cardiology of Nanfang Hospital,First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Guangdng Guangzhou 510515)

    摘要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是一种常染色体共显性遗传疾病,是脂质代谢疾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常伴有高胆固醇血症和提早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冠脉疾病发生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本文综述了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并提出了早期诊断与有效治疗对部分消除或阻滞冠脉病变发展的重要性。

    1 概述
, 百拇医药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lolemia,FH)也称高β脂蛋白血症,是原发性Ⅱ型高胆固醇血症最常见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包括:杂合子型和纯合子型,前者发病率为五千分五,后者罕见发病率为百万分之一。大约在150年前就曾有关此症的描述。1836年首次有人报道了黄色瘤。1873年Fagge发现黄色瘤有家族聚集性。1914年Schidt首次对黄色瘤患者进行血浆胆固醇测定。此后又开始将黄色瘤和冠心病视为一体。Thannhanser和Miller首先描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并仅依据临床特征进行诊断。1973年美国Gololstein和Brown[1]证实其分子病理基础系低密度脂蛋白(LDL)受体基因突变所致的受体功能缺陷,并因此而荣获了1987年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国内1985年首次报道了纯合子型FH,并对该病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有关诊断和治疗研究。FH引起各种血管床的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各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的出现,从而发生缺血、栓塞和梗塞等症状和体征。为此FH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 百拇医药
    2 FH的发病机制

    本症的发病机制是由于LDL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可产生体内LDL代谢双重异常,即LDL产生增加和分解减慢,其中最突出的异常是LDL从血浆中分解代谢减低。Gololstein和Brown鉴定出基因突变的不同类型,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迄今已发现数十种LDL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LDL受体,细胞膜上无LDL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约占所发现突变的半数以上;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LDL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障碍,细胞膜上LDL受体明显减少,亦是较常见的突变类型。突变的基因可产生LDL受体前体,多数分子量正常,故命名为R-120;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LDL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能与配体结合。突变的LDL受体基因分子量基本正常,命名为R-160b-,亦有R-140-和-210b-。Ⅲ型突变因累及LDL受体1区重复片段2~7或2区重复片段A而干扰受体与配体间的正常结合;Ⅳ类突变:此类突变主要是成熟的LDL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不能在被覆陷聚集成族,细胞虽能结合LDL,但不出现内移,亦称内移缺陷型突变,该型突变累及LDL受体的跨膜区(4区)和C端尾区(5区);V类突变:这种LDL受体突变是发生在表皮生长因子前体同源域,其特点是LDL受体的合成与LDL的结合以及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当我们将已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LDL静脉注射进入正常人体内,24小时内血浆中LDL平均代谢率为45%,同样的LDL静脉注射入杂合子FH患者体内,24小时内血浆LDL平均分解代谢率为28.7%,而纯合子患者体内LDL平均分解代谢率为17.6%,这些结果支持从杂合子FH到纯合子FH,随着体内LDL受体性降低加重,LDL从血浆中清除也相应减少。在FH患者除了血浆中LDL分解代谢减慢外,还存在体内LDL过多的产生。在LDL受体正常时,部分中密度脂蛋白(IDL)可直接被肝脏LDL受体摄取而进行分解代谢,另一部分IDL则转化为LDL。而在FH,由于LDL受体缺陷,使IDL的直接分解代谢受阻,造成更多的IDL转化为LDL,所以FH患者体内LDL的产生明显增加[2,3]
, http://www.100md.com
    3 FH的临床特点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特点如下[4]:(1)高胆固醇血症。纯合子FH患者是由于从其父母各遗传获得一个异常的LDL受体基因,患者体内无或很少功能性LDL受体,因而造成患者血浆中胆固醇水平较正常人高出6~8倍;(2)持征性黄色瘤。主要位于足跟、肘、膝、手背的肌腱,足跖部、眼脸内眦部等处。纯合子者儿童期出现杂合子者则多在30~60岁出现。为胆固醇积聚于间质间隙和组织巨噬细胞内所致;(3)早发的心血管疾病。在男性杂合子FH患者,30~40岁时便可患有冠心病。男性预期23%患者在50岁以前死于冠心病,50%以上的男性患者在60岁时已有明显的冠心病症状;而在女性杂合子FH患者虽有易患冠心病,但发生冠心病的年龄较男性患者晚10年左右。纯合子FH常较早发生主动脉粥样硬化,多在10余岁时就出现冠心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这些病人很难活到30岁。(4)阳性家族史。目前已知,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次为多基因遗传。父母任何一方均可遗传给男女后代,杂合子的父母至少一个是该病患者,而纯合子的双亲必定都是患者。
, 百拇医药
    4 FH的诊断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FH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值得在人群中进行检测的疾病标准。这些标准包括:(1)有明显早期症状。(2)已经了解该病的病史。(3)该病是一个与健康有关的问题。(4)有合适的检测方法。(5)病例检测的费用是合理的。(6)检测方法能够被接受。(7)诊断和治疗是便利的。(8)有一个公认的治疗方法。(9)治疗能被患者接受。(10)病例检查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常规诊断FH的实用方法是准确测定血浆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若同时发现其他表现则更支持FH的诊断,有人根据患者的家族史,检出时的年龄和血浆胆固醇水平,提出了FH的诊断标准,其特异性和敏感性分别为98%和87%,见附表。

    4.1 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家庭成员及已明确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家系进行血脂全套和基因控制,其中儿童FH出现会很大[5],对纽约中心所有家庭进行调查,在1万以上年龄为2~17岁的儿童中心,40.1%儿童双亲或双亲直系亲属在60岁以前有冠脉疾病史。8.2%儿童有父母高胆固醇血症病史,这些结果提示48.3%的儿童应作FH检查。
, 百拇医药
    4.2 我国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生理教研室对11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了临床心血管改变的研究[6],发现二维超声心动图对观察随访FH患者的心血管改变最敏感,且二维超声心动图改变与心绞痛症状和心血管杂音与患者年龄和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一定关系。根据对11例FH纯合子患者临床心血管检查,作者认为,二维超声心动图不失为一种无创性的有价值的诊断随访FH患者的手段。国外早有关于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颈动脉狭窄可发现较早出现的粥样硬化病变的文献报道[9-1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浆胆固醇水平的诊断标准mmol/L(mg/dl) 年龄(岁)

    第一代亲属

    第二代亲属

    第三代亲属

    一般人群
, 百拇医药
    <18

    5.75(222)

    5.95(230)

    6.21(240)

    6.99(270)

    20

    6.21(240)

    6.48(250)

    6.73(260)

    7.51(290)

    30

    6.99(270)
, 百拇医药
    7.25(280)

    7.51(290)

    8.81(340)

    ≥40

    7.51(290)

    7.77(300)

    8.03(310)

    9.33(360)

    5 FH的治疗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治疗:临床种种迹象表明,有效的饮食调节和药物治疗,可阻滞或部分消除冠脉病变的发展,也可使腱黄瘤缩小[7]。本文以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FH)为例,对于那些无冠脉疾病的HFH病例,治疗目标是使LDL胆固醇浓度降至<130~160mg/dL(3.37~4.15mmol/L);对已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则应使LDL胆固醇浓度降至<100mg/dl(2.59mmol/L),首选药物是胆酸螯合剂考来烯胺(cholestyramine)和考来替泊(colestipol);对成人HFH也可考虑首选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洛伐他丁(Lovastatin)、塞伐他丁(Simvastatin)和普伐他丁(Pravastatin),但对小儿HFH不主张用此类药,除上述首选药物外,其他降血脂药物包括贝特类(Fibrates)和普罗布可(Probncol)也已被用于治疗成人HFH。吉非贝齐和氯贝丁酯能使这类患者LDL胆固醇浓度下降<10%,另一些贝特类和苯扎贝特、环丙贝特(Ciprofibrate)和非诺贝特(Fenofibrate)则可使LDL胆固醇浓度下降18%~31%。普罗布可500mg 2/d,治疗HFH可使LDL胆固醇浓度下降8%~15%,还可使腱黄瘤消退并抑制LDL氧化,加速胆固醇的逆转度。对于FH来说任何一种药物单一治疗不易使总胆固醇和LDL胆固醇浓度得到最佳控制。当饮食疗法时基础血浆LDL胆固醇>300mg/dl(7.77mmol/L)的HFH患者或提前发生冠脉粥样硬化者,必须多种药物联合治疗。如胆酸螯合剂促进胆固醇排泄,对肝细胞膜LDL受体亲合力高,可有效地联合烟酸、HMG-COA还原酶抑制剂、贝特类或普罗布可。胆酸螯合剂联合烟酸或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使LDL胆固醇浓度下降40%~60%。另外血浆LDL分离方法是治疗FH的有效方法,有报道某些病人已接受这种治疗长达10年,虽然这些患者在童年时期的血浆胆固醇水平高于25mmol/L(965mg/dl),然而30年后仍无冠心病的临床表现[8]。国内报道应用问荷片(由中药问荆、荷叶、川芎、花椒等)组成治疗5例纯合子FH的临床效果,治疗15个月后,血浆胆固醇水平从19.22mmol/L(742mg/dl)降至14.81mmol/l(572mg/dl)且无明显副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的学与遗传学及对血脂研究的进展,基因治疗是一个全新的医学领导。FH的靶基因为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转移已被证明是研究脂质代谢肝脏调节的有力工具。最初人们用间接体内法将带有LDL-R基因的兔肝细胞返植入兔肝脏内后,发现LDL-R功能得到表达并纠正了其高脂血症[12]。这一方法现已用于临床治疗家族性高血脂症[13]。最近腺病毒法也被用于重建兔子的LDL-R功能。在纯合子LDL-R缺乏的小鼠,通过同源重组的方式将带有人的LDL-R cDNA的AV载体经尾静脉注入小鼠体内,4天后即发现其高脂血症得到了纠正[14]。基因转移的动物模型还被用于研究脂质代谢的机制。例如,将LDL-R相关蛋白(LRP)的负性调节因子转移入LDL-R缺乏的小鼠中,可抑制LRP的功能而使乳糜在血液中堆积,提示LDL-R和LRP在乳糜清除方面具有重要功能[15]。目前对载脂蛋白(apolipoprotein)基因的结构已经分析清楚。因为其中apoB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人们试图研究apoB-100基因功能与疾病的关系来阐明斑块形成的机制。随着人类基因组织的进一步实施和完善,人类可望在基因的分子结构上认识自我,使得对一些潜在疾病进行预防性基因治疗也将成为可能。基因治疗为人类征服目前用一般方法不能治愈的某些疾病开辟了一个光明前景的新途径[16-18]
, 百拇医药
    总之,要想预防必需先要发现病例,诊治并发症费用高疗效差。故开展早期诊断以及预防措施的临床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降低血浆总胆固醇和/或LDL胆固醇的治疗措施能延缓或预防病变的发展及症状性心血管并发症,另外还可因伴LDL胆固醇升高而受益,从而大降低死亡率。虽然仅用目前的方法很难发现FH的确切人群分布,应加强医务人员对FH危害性的认识同时克服FH检测中的各种障碍。

    参考文献

    [1] 蔡海江,范乐明,孙锡铭,等(编译).我国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J].美国医学会杂志(中文版),1994,13:265

    [2] 姜志龙,杜传书.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及其RFLP连锁分析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分册,1992,15;231

    [3] 王艳林,刘孝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及其基因缺陷[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1992,15:235
, 百拇医药
    [4] 孙玉文,张英杰,杨 平,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附3例报告)[J].医师进修杂志,1992,1:19

    [5] 盛 净,杨菊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例检测和诊断[J].国外医学心血管病分册,1994,21:151

    [6] 孙 壁,程蕴琳,孙锡铭,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临床研究Ⅲ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心血管改变[J].中国循环杂志,1990,5;114

    [7] 胡 琛(编译).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疗法[J].国外医药合成药、生化药、制剂分册,1994,15:279

    [8] 范乐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研究Ⅰ.问荷降脂片对纯合子家族性高胆 固醇血症治疗作用的初步观察.中国循环杂志,1997,2:231

    [9] Hobbs HH,Russell DW,Brown MS,et al.The LDL-receptor locus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s mutational analysis of membrane protein[J].Ann Rev Genet,1990,24:1333
, http://www.100md.com
    [10] Williams RR,Wiuiams RR,Hunt SC,et al.Diagnosing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emia using new practical critreia validated by molecular genetics[J].Am J Cardiol,1993,72:171

    [11] Packard CJ,Shepherd J.Current conceptos in the treatment of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Curr Opin Lipidol,1995,6(1):6:57

    [12] Kitsis RN,Buttrick PM,McNally EM,et al.Hormonal modulation of a gene injected into rat heart in vivo[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1,88:4138
, http://www.100md.com
    [13] Chowdhury JR,Grossman M,Gupta S,et al.Long-time improvement of hypercholestorolemia after ex vivo gene thorapy in LDLR-deficient rabbits[J].Science,1991,254:1802

    [14] Grossman M,Raper SE,Kozarsky K,et al.Successful ex vivo gene therapy directed to liver in a pateint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J].Nature Genet,1994,6:335

    [15] Ishibashi S,Brown MS,Goldstein JL,et al.Hyphercholes-teoro-lemia inlow density lipoprotein receptor knockout mice and its reversal by a denovsrus-mediated gene delivery[J].J Clin Invest,1993,92:883
, 百拇医药
    [16] Nabel EG.Gene therapy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Circulation,1995,91(2):541

    [17] Nabel EG,Pompili VJ,Plautz EG,et al.Gene transfer and vascular disease[J].Cardiovasc Res,1994,28(4):445

    [18] Barr E,Leiden JM,Goldwasser E.Somatic gene therapy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Recent advances[J].Trends Cardiovasc Med,1994,4:57

    收稿日期:1998-07-20 修回日期:1999-07-28, 百拇医药